“仅退款”政策再引争议:消费者与商家的权益平衡
“仅退款”再次被卷入舆论漩涡。近期,一些“恶意仅退款”的纠纷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同时,网红主播的带货事件再次触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从高档月饼的“傍大牌”到红薯粉的“无红薯”,再到“原切牛肉”实为拼接肉,以及多次被查出有毒物质超标的童鞋,都使得网购产品的质量问题、售后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受害的消费者渴望“仅退款”却求助无门。
“仅退款”政策,是帮助消费者将低劣商家逼退的“解药”,还是会让商家因被薅羊毛而陷入困境的“毒药”?时代财经通过多方采访及调查,试图还原漩涡中的“仅退款”:对于平台、商家和消费者而言,“仅退款”到底意味着什么?
图片描绘的是“漩涡中的‘仅退款’:失声的消费者,失焦的商家负担”的情景,揭示了消费者在追求权益时的困境和商家面临的压力。
“仅退款”政策的出现,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拐点”。消费者娜娜通过购买商品发现商家售假,选择“仅退款”成功维权。对于商家黎兵来说,该政策则是一个警钟,提醒他们不能再售假或卖三无产品。对于小敏的父亲来说,虽然退休前是高管,但对于电商平台的售后规则仍不清楚,多次失败的网购经历让他更依赖“仅退款”政策。
然而,随着电商平台开始实施这个政策,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平台的一些漏洞“薅羊毛”,导致“仅退款”在某些情况下被过度利用或误判,部分商家承担了不必要的损失。
压在商家头上的大山究竟是什么?陈春,一位从事鞋包类商品买卖的商家,将日常运营成本分为四块:流量推广费、平台服务费、物流仓储费用以及人力运营费用。他提到,电商平台的服务费用占比较大,但“仅退款”并未单独列入成本。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普通品类的商家来说,除了平台服务费外,流量推广成本才是经营成本的大头。
如何构建更健康的电商生态?事实上,仅退款并不是国内电商市场特有的产物。买家和卖家矛盾被放大其实是因为在“仅退款”纠纷案例中,商家、平台、消费者三方焦点不同。消费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自己是否有使用“仅退款”的权益,以及流程是否便捷高效;商家的关注点主要是在此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商品所有权、规则公平性与话语权;电商平台则更关注规则的明确性与适用性、审核机制的完善性及三方关系的平衡。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仅退款”政策强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电商环境。国外电商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和算法,识别异常退款行为,对频繁发起不合理退款的用户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平台会不断完善其用户协议和退款政策,细化规则,以减少漏洞。
“维护良好的电商生态,关键在于构建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升商家服务质量,以及持续优化平台规则和监管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张孝荣指出。
在这个表象背后,消费者的疑问和三位专家的回答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声讨“恶意仅退款”与保护完善“仅退款”政策并不矛盾,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应因噎废食,给商家真正减负不仅应该细化规则减少漏洞,还应当从流量成本、推广费用等更大头的板块着手,电商平台应当在消费者、商家、平台自身、社会等多方利益权衡中找到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