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惨败真因揭秘,炮弹掺沙百年冤案!

关于掺沙炮弹导致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惨败的传说曾经广为流传,至今都有人深信不疑。这一说法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春厂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风靡全中国,由老艺术家李默然主演,深刻影响了老中青几代中国人,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电影中的情节中,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血战,巡洋舰“致远”号大炮轰鸣,炮弹一发又一发倾泻而出,将日本军舰打得狼狈不堪,正当英雄们乘胜追击的时候,大炮突然哑火,管带邓世昌(李默然饰演)怒问:“为什么不开炮?”炮手绝望地拧开一发从外国进口的炮弹,里面倒出来的竟是沙子!弹尽粮绝的致远号官兵们立时陷入无尽的悲愤。用来打仗的居然是假炮弹!北洋不败,说不过去;大清不灭,天理难容!

然而,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北洋水师“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说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是掺了沙子的,却并非事实。

随着《甲午风云》的成功,关于掺了沙子的炮弹导致甲午战败的说法流传开来。然而,这一说法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作为一部那个特殊时代的电影,《甲午风云》有其政治任务和时代局限性,我们不应过于苛求,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来分析一下掺沙炮弹的真相。

首先,从武器装备(炮弹类别)的角度分析。十九世纪末,世界各国海军普遍装备的是两种炮弹:一曰开花弹,一曰穿甲弹。所谓开花弹,就是可以炸开花的炮弹,这种炮弹专门用来打击和摧毁军舰的装备、炮塔和兵力,达到减弱乃至消灭军舰战斗力的目的。穿甲弹则具备较强的击穿军舰钢甲的作用,舰被击穿,海水涌入船体,军舰就沉了。穿甲弹内并没有炸药,所以即使有效击中了目标也不会爆炸,只会利用炮击速度和自身重量穿舰而过,达到击伤甚至摧毁军舰的目的。穿甲弹因为肩负穿舰体的作用,所以头较尖、重量大、没有炸药。有人管穿甲弹叫做实心弹,其实并不是很确切,因为这种炮弹内部实际是空的,但为了炮弹飞行过程中的配平重量,就需要填充一些东西配重,比如碎石、煤灰和沙子。因此,《甲午风云》中掺了沙子的炮弹其实就是穿甲弹,北洋水师大量配备穿甲弹,这是事实。

其次,从炮弹的来源分析。北洋水师的炮弹来源也分两种,开花弹是源自欧洲列强的;穿甲弹多是大清自己的兵工厂生产的。生产穿甲弹需要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准要求也不那么高,所以大清可以自己生产。经过曾、李、左、张四位中兴名臣领衔的几十年洋务运动,大清帝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能力,也能生产一些要求不那么高的武器装备,比如穿甲弹。所以,北洋水师的穿甲弹多来自国内军火生产最先进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而开花炮弹则不易制造,要求工艺水平高,也要求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依赖于进口。

最后,从炮弹配比结构分析。按说,在进行一场战争前,武器配比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敌人装备和战力如何,各项武器的性能、数量和比例如何,都应该是一清二楚的。然而,北洋水师没有也不可能这样做,他们的炮弹数量和比例多少年都没有变过。穿甲弹自己能造,造价又便宜,所以大量装备;开花弹自己造得差,基本依赖于进口,所以装备得很少。而且北洋水师开花弹的国际采购极少极少,仅有的一点高质量的开花炮弹都是在买军舰时人家作为添头送的!

实际上,邓世昌面临的正是这个局面,开花弹打光,只剩穿甲弹了。从这个角度看,军舰上只剩掺了沙子的炮弹,是事实。但把掺沙炮弹的锅扣到洋人身上,则是假的。

实际上,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的海战中,并没有“惨败”,清军固然损失惨重,但日军也好不到哪儿去,基本算是半斤八两,只是中国所受创伤更剧一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以后的事。海战中的北洋水师所有船只年久失修,有效杀伤武器严重不足,尚且打日军打得如此狼狈(最终率先撤离战场的是日舰),如果要是我们的开花大炮弹可着劲儿的用呢?历史或将改写。

总之,黄海海战的原因不在掺沙炮弹,甲午惨败的锅也不应由掺沙炮弹背,甲午战败,原因深刻得很,也复杂得很。而掺沙弹或穿甲弹已经退出海军历史,因为以现代航母哪怕是巡洋舰的装甲厚度,想用个大铁砣子砸沉它简直是妄想,倒是陆战还用得到,比如说坦克穿甲弹。

掺了沙子的炮弹导致北洋水师惨败?炮弹:你们冤枉我上百年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火遍中国的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主演 定远舰装备的开花炮弹 清朝重要的兵工厂——天津机器局 剧照:被开花炮弹击中的战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东乡平八郞:甲午海战侥幸未死,对马海战一战封神 大东沟海战中重创北洋水师并全身而退的日本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