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早春返青期开始发生,若不及时防治,后期可导致小麦倒伏、半截穗等问题,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那么,如何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呢?
传统防治:戊唑醇是主流
在传统防治方案中,三唑类药剂是主流,其中戊唑醇更是三唑杀菌剂中的主流药剂。但近几年,由于戊唑醇的常年大量使用,其防治效果逐渐下降。这时,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噻呋酰胺。
噻呋酰胺的优势
噻呋酰胺作为一种新型苯酰胺类杀菌剂,拥有超强的内吸特性,可在植物体内传导,杀菌彻底。其针对真菌性病害,目前登记的病害种类较广,主要有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花生白绢病、马铃薯黑痣病等。与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相比,没有交叉抗性,病害抗性低,用药后2到3天病斑发干,病害得到控制。此外,噻呋酰胺不仅对纹枯病有效,还对根系病害如小麦的茎基腐病、根腐病等有一定的作用。
噻呋酰胺的使用
在小麦上使用噻呋酰胺,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用量会有所区别。预防时,240g/L的噻呋酰胺悬浮剂,一亩地需用到15-20ml。若纹枯病已明显发生,则用量需增加至25到30毫升每亩地。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考虑以下科学搭配方案:
-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用于早期小麦纹枯病的预防,加入吡唑醚菌酯时,噻呋酰胺的用量可适当减少。
- 噻呋酰胺+氟环唑,这是一个目前市面上很火的治疗纹枯病的方案,20%的噻呋酰胺·戊唑醇30-40ml一亩地喷雾,再严重的纹枯病都能得到控制。
噻呋酰胺除了在小麦上表现出色,近年来在花生白绢病的防治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4%的噻呋酰胺,30毫升拌25到30斤花生种子,可显著降低白绢病的发生几率。因此,种植花生的农户,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在返青期小麦管理过程中,建议种植户选择噻呋酰胺替代戊唑醇,这样早期的小麦纹枯病基本不会大发生。
图片